•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澳门尼威斯人网站(中国)有限公司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环境经济》:一根翠竹的碳汇“账本”
【发布日期: 2024-01-20】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初冬时节,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满目葱茏,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山坡山脚满是竹林,竹林高耸入云,竹叶苍翠欲滴,微风拂过林子,“竹海”泛起“绿浪”。

安吉是中国竹乡,拥有竹林101万亩,其中毛竹林87万亩,相关从业人员近5万人,曾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20%的产业产值。但安吉也面临着竹产业的共性痛点,如何摘掉竹产业的“低效”标签?“以竹代塑”是安吉继“竹林碳汇”改革后的又一项创新工作。通过不断扩宽竹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安吉实现了从卖原竹到进原竹、从用竹竿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初级加工到链式经营、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的5次跨越式发展,“以竹代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围绕现有的竹林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竹林碳汇改革,推动竹林碳汇交易,许多城市凭借着竹林经营和竹林碳汇,参与了“双碳”产业红利,不仅可以反哺生态修复,还增加了地方的绿色经济效益,也为乡村实现了增收创收。


每年春天到来时,竹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仰根就会开始一年的忙碌劳作,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龙栖山的竹林里寻找着造纸的最佳竹材。

竹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

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健康。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是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竹材或为天选之材。我国是竹资源品种最丰富、竹产品生产历史最悠久、竹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竹子集中分布于四川、福建、江西、浙江等16个省份,竹林地面积超过700万公顷,是天然的“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

当然,竹材用途广泛,可实现全竹利用,几乎没有废料。竹产品多元丰富,目前已开发的竹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涉及衣、食、住、行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刀叉勺、吸管、杯子和盘子等一次性餐具,到家居耐用品,再到工业领域如冷却塔竹格填料、竹缠绕管廊等工业产品,竹制品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替代塑料产品。竹制品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保持低碳水平甚至负碳足迹。从碳汇过程来看,竹产品与塑料产品相比,碳足迹为负值。

“之所以倡导‘以竹代塑’,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竹子全生命周期都能保持固碳作用和低碳水平。特别是《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以后,竹林碳汇的话题引起关注。”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向《环境经济》介绍,一方面,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碳元素并储存在植物体内,因此竹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竹子生长迅速,生长期短,且每年都可以进行多次收获,因此种植竹林不仅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还能够稳定地储存大量的碳元素。

“相比之下,传统的塑料制品通常由石油等化石燃料制成,石油开采和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塑料制品的使用后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顾光同说。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懿祥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告诉记者,通过“以竹代塑”,可以缓解“微塑料”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竹子生长快,固碳能力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吸碳“冠军”。

“竹林具有较强的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气中的碳排放量。”顾光同告诉记者,具体来说,根据相关研究和估算,一公顷竹林年吸收二氧化碳可达5.09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这意味着,种植并保护竹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范少辉对此持相似态度。范少辉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告诉记者,竹林与其他森林类型相比在快速生长和经营管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竹林面积连年呈快速增加趋势,竹林成材和轮伐周期短,且竹林不经营就会退化,竹林经营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竹林的采伐不受限额影响等。这些优势都决定竹林将成为林业减缓气候变化最合适的造林候选树种。

“国际竹藤组织的一份工作报告指出,1公顷集约经营的毛竹林地上植被的年固碳量约为5.1吨(相当于固定二氧化碳13.6吨/年)。根据第九次(2014-2018)森林资源清查评估结果,中国竹林碳储量2.11亿吨,占森林碳储量(91.86亿吨)的2.6%,预计未来中国竹林碳储量所占森林碳储量的比例还会持续增加。”范少辉告诉记者,因此,竹林在森林固碳增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竹林碳汇市场,潜力巨大。

“毛竹林及其竹制品在固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王懿祥表示,毛竹林抛荒和扩张直接影响毛竹主产区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进而会对毛竹主产区实现碳中和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大力开发竹林碳汇,推广安吉县的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机制,按照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标准开展集中经营,在碳汇平台上进行交易,以此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竹农经营积极性,增加竹农收入,但同时要防止以开发竹林碳汇之名“跑马圈地”的乱象。

顾光同也提醒道,实际的减碳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竹林的生长情况、管理方式、气候条件等。因此,对于具体的减碳量,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测算和评估。

竹林碳汇市场情况相对复杂

森林碳汇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议题,也是我国政府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内容。竹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最符合进入减排市场的森林碳汇类型,因为缺少相应的技术,竹林碳汇一直难以进入碳减排市场,成为竹林碳汇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顾光同告诉记者,碳市场就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2013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林业碳汇交易也在2023年迎来重新开放的曙光。时至今日,尽管我国林业碳汇市场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但也有较长时间的全国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探索,其中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自主开发项目、北京市核证减排量(BFCER)项目、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项目、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项目等。其中,BFCER、FFCER、PHCER都仅限于在各自省内碳市场进行交易,有不同的核证和交易规则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点。

顾光同说:“相对工业减排,林业碳汇更具有成本优势。”但现实中林业碳汇价格往往低于碳配额市场价格。从2023年11月初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看,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最高达到82.70元/吨,CCER价格预期可以达到68.89元/吨,其中北京碳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碳排放配额成交均价达到123.77元/吨,CCER成交均价达到70.50元/吨。

“整体而言,价格有上升的趋势。”顾光同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12月1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32亿吨,累计成交额241.7亿元。

与此同时,范少辉表示,由于国际第二承诺期协议(2013~2020)未能达成,2017年国内的CCER市场暂停了。个别地方零星交易不具有代表性,交易规模很小。根据2013~2020年试点交易市场来看,碳价在40元/吨左右。但是从国际市场碳汇价格来看,国内碳汇市场价格远远低于欧洲市场(今年2月份欧盟碳价首次突破100欧元/吨,相当于800元人民币/吨左右)。

在范少辉看来,CCER市场开放后,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竹林碳汇价格可能会迎来一个爆发增长。

“全国碳市场扩容升级在即,几大重点排放行业都将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综合配额总量、换手率、碳价等因素,未来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约100亿吨。据易碳家此前报道,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将建成。”顾光同告诉记者,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扩容,CCER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顾光同告诉记者,竹林作为一种碳汇资源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认知和意识不足。相比于其他碳汇资源(如森林),人们对竹林作为碳汇资源的认知和意识相对较低。竹林在碳吸收和固碳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但许多人对其碳汇潜力和环境效益缺乏了解;二是技术和产业链不完善。竹林的种植、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技术和产业链相对不完善。种植和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竹子的利用方式和产品开发相对有限,这限制了竹林作为碳汇资源的市场发展;三是市场需求不够明确。虽然竹子具有多种用途,如建筑材料、家具、纸张等,但在碳市场中,对竹林作为碳汇资源的需求和市场机会仍待进一步开发;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相比于其他碳汇资源,竹林作为碳汇资源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政府在碳市场和碳交易方面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有限,缺乏对竹林作为碳汇资源的专门政策支持,这也限制了竹林作为碳汇资源的市场发展。

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增加,竹林碳汇市场的潜力会不断受到关注。未来,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加大对竹林碳汇市场的投入和支持,并建立相关的监管政策和市场机制,以推动竹林碳汇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竹林碳汇方法学逐渐走向成熟

竹林在世界森林资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第二森林”。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竹林面积已经超过700万公顷。在全球森林面积不断下降的今天,竹林面积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竹林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碳汇。

竹林碳汇方法学和交易规范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从历程上来看,2013年10月开发完成《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

2015年12月开发完成《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及全国首个竹林经营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

2021年11月《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鼓励地方搭建林竹碳汇交易平台。

2021年12月,安吉上线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

2022年4月,《关于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竹林碳汇交易试点的实施意见》出台。

2022年11月,安吉县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全国首批十大类竹产品碳足迹碳标签。

2023年8月,国内首个《以竹代塑产品分类分级》团体标准发布。

2023年10月19日,我国正式重启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这对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电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新方法学将《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进行了整合,适用于乔木、竹子和灌木造林,包括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等造林,不包括经济林造林、非林地上的通道绿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绿化。

顾光同告诉记者,相对于旧版方法学,新方法学在适用条件中特别指出,项目不移除原有散生乔木和竹子,原有灌木和胸径小于2cm的竹子的移除比例总计不超过项目边界内地表面积的20%,并对竹林地、生态公益林、经济林都进行了新的定义,但准入门槛几乎无变化,对土地合格性和造林抚育技术要求仍较为严格。

“开发竹林碳汇,要按照竹林碳汇方法学的要求对竹林进行经营管理,从而获得竹林固碳的增量,并通过第三方核查机构认定,最终实现上市交易。有新造林和经营管理两类方法学。”范少辉告诉记者,每种方法学一般都包括碳库选择、基线确定、泄露确定、净温室气体核算等步骤。

“在林草领域批准的6个方法学中,关于竹子的方法学就有2个,从中可以看出,竹林固碳增汇在我国林业固碳增汇、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范少辉表示,当前的竹林碳汇方法学,未从全产业链视角解析竹子经营增汇与竹制品固碳效应,亟须开展竹资源全产业链的碳足迹的系统管理和评价,通过授予碳标签等措施打通竹林生长与择伐、竹材的运输与加工、竹制品销售与使用直至完全分解的各个环节,实现竹林与竹制品的联动效应,以最大效率地发挥竹林的固碳增汇潜力。

“竹林碳汇方法学面临一些挑战。”顾光同表示,一是竹林碳汇的计量和监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竹林的生长速度较快,碳吸收和固碳的过程也相对迅速,需要确保准确测量和监测碳汇的变化;二是竹林的管理和保护是确保竹林碳汇稳定和可持续的关键。然而,竹林的管理和保护面临一些挑战,如竹蚁、竹鼠等害虫和病害的侵袭,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管理等。这些因素可能对竹林的生长和碳吸收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碳汇的稳定性;三是竹林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影响明显。竹子可以用于建筑材料、家具、纸张等多个领域,不同的利用方式可能对碳汇的计算和核算产生影响;四是竹林碳汇的市场认可和经济激励不足。虽然碳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但是竹林人工维护成本相当于较高,经济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认可度不够,大量竹林面临抛荒等诸多问题。五是竹林碳汇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主要由于竹林碳汇项目需要长期投入资金支持,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金融机构可能对此类项目的投资持保守态度。同时,竹林碳汇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和定价。

针对这些挑战,顾光同提出了五项措施来加以应对。一是建立健全更标准化的竹林碳汇计量和监测方法,包括使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设备,以确保准确测量和监测碳汇的变化。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推动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的提升;二是加强对竹林的管理和保护,包括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竹蚁、竹鼠等害虫和病害的侵袭,改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管理,以提高竹林的健康状况和碳吸收能力;三是鼓励竹林的多元化利用,促进其作为碳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推动竹林碳汇的市场认可和价值评估,参与碳交易和碳市场,加强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竹林碳汇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五是积极探索竹林碳汇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助力竹林碳汇这一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告诉记者,竹林碳汇作为一项绿色生态工程,不仅涉及方法学,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法治框架来规范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产业规划和开发利用项目还需要符合土地用途管制、碳排放权交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确保竹林碳汇项目在生态文明法治框架下稳健发展。

“企业合规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契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新方法、新策略。”在陈真亮看来,当前,开发竹林碳汇,需要注意土地权益与使用规划方面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要注意碳汇交易方面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陈真亮说:“要坚持生态保护红线,自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确保项目的实施符合环保法律法规,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要自觉落实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国家要求,优先支持优质竹产品进入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名录,统筹推进竹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引金融活水盘活竹林资源

打开竹林这座“绿色银行”的致富密码,离不开绿色金融这把钥匙。赋予竹林碳汇金融属性意味着将竹林的生态效益转化为一种可交易的金融资产,这对于环境保护和碳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竹林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有谚语说“竹林是穷人的朋友”。竹林碳汇被赋予金融属性,可以作为资产进行抵押,盘活了竹林资源,从而能够为竹林所有者提供投资、扩大生产的可能性。

“当前,竹林经营投资收益较低,致使竹林撂荒现象严重,因此低产竹林占比较大。”范少辉告诉记者,竹林碳汇被赋予金融属性,能够提高竹农收入,激发竹农经营管理的热情,进而提高竹林的固碳增汇潜力和实现竹林的高质量发展。

竹林碳汇被赋予金融属性后,可以设计、衍生出金融产品,使得竹林碳汇具有更好的投资和交易属性。例如,浙江安吉在竹林碳汇交易实践中,推出了针对村集体和农户的碳汇共富贷、针对企业购汇后享受利率下浮的碳汇惠企贷,以及针对平台的碳汇收储贷,同时引入“碳汇价格指数保险”,为碳汇交易的收益保底护航。

再如,2022年10月,贵州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成功发行,银行以碳票作为质押物,授信公司5000万元用于竹林碳汇开发。此次发行的丹青碳票基于10万亩竹林开发,经测算,每亩可固碳超两吨,2016~2020年的5年计入期内,可固碳104万吨,价值5000万元。

“推出‘竹林碳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有助于将竹林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竹林保护和种植。”顾光同告诉记者,这种做法有助于推动碳汇项目的发展,促进碳排放减少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更多的生态保护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和发展机会。

顾光同表示,竹林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为竹林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为探索竹林碳汇的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一种市场化机制。具体而言,赋予林碳汇金融属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激励生态保护。将竹林的碳汇转化为金融资产,可以为竹林的生态保护提供经济激励。这种激励机制有助于增强竹林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二是有利于促进可持续管理。赋予竹林碳汇金融属性可以为竹林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经济支持,鼓励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有利于提高竹林的生态效益。

三是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的经济化。通过将竹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融资产,有助于提高竹林的生态效益的经济化程度,为竹林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支持。

四是有利于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将竹林的碳汇转化为金融资产,有助于促进碳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为更多的生态保护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和发展机会。

五是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共富。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通过碳汇项目,可以为山区乡镇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财政收入,为乡村经济的振兴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碳汇项目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种植和管理竹林等方式获得收益,有利于农民的增收;还有就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碳汇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并改善生态环境:碳汇项目有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同时,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碳汇项目所带来的收益可以用于山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当地的整体发展水平。

顾光同直言,尽管竹林碳汇的金融属性为竹林的管理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碳汇项目的开发和管理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认证标准和监管规定,在推进过程中加强监管和规范,防范潜在的风险,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陈真亮进一步解释称,从强化政策保障、优化管理服务方面看,要进一步健全竹产业及产品、全竹利用及竹建材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竹产品质量评价和追溯制度。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产地标识管理、产地条形码制度和竹林认证标识应用。建立主要竹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机制,指导和监督竹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及安全生产责任。从法治保障的角度来看,未来还需要加强规范和完善竹林碳汇的金融属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促进政策制度的落实,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探索生态司法+碳汇补偿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依法推动竹林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9604469/rmh39604469 《环境经济》:2024.1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